刘炜:智慧图书馆十问

刘炜:智慧图书馆十问

2022年03期【本期推荐】

作者:刘炜

本文来源:刘炜.智慧图书馆十问[J/OL].图书馆理论与实践.https://doi.org/10.14064/j.cnki.issn1005-8214.20220215.001

导 读

智慧图书馆由“将来时”发展到“现在时”阶段,存在着诸多疑问与不解之处。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拓展,将问题汇总,予以解读,对于当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的把握和趋势的认识,可资助益。

国家图书馆牵头实施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必将推动全国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空间、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智慧化转型升级,涉及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业务流程调整、资源建设和空间布局规划、服务模式变革等各个方面。此举预示着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将迎来一轮高潮,中国图书馆事业开始迈入智慧时代。

然而建设智慧图书馆并非意味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已万事大吉,过去的问题和痛点随着智慧技术的应用就能够迎刃而解。近两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认识到,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远未成功,已明显不能满足图书馆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的履职要求,各类替代型服务如雨后春笋般蚕食着图书馆的业务领地,个别图书馆的成功尝试很难转化为业界常态,图书馆发展现状令人堪忧。过去,我们很少花时间去研究用户的知识创造环境和信息来源与服务方式的变化,总是企图“引领”他们,以想当然的方式强加于他们,经常沉浸于所谓“天堂”的自满自得之中。我们如果不能把图书馆置身于智能社会的变革中,而依旧固守传统的发展思路,不能从理论上和制度上从头思考并进行组织再造,我们将很难避免开新车走老路,错失发展机遇。

笔者在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中,遇到过诸多的困惑与问题,在逐一突破与解决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与认识;同时,在与业界同行的交流过程中,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提问与解答,见到过失败与成功,对于图书馆发展现状,自己有着切身的体会。经年所积,将关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诸多思考,汇总为十个方面,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出来,希望通过一定的讨论,能够有助于取得共识,共谋发展。

一、什么是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不是新瓶装旧酒?与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是什么关系?

关于什么是智慧图书馆已经讨论很多了,从实践意义角度,它是指能够提供智慧服务的图书馆。这里的智慧服务主要是指通过软硬件设备设施向用户提供智慧服务,而不完全是一些智慧图书馆研究者提出的“技术通过人提供的智慧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是否智慧并没有统一标准,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度量:1.是否能自动感知读者的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例如能感知读者是谁并让其自助完成借还操作,这些操作的背后并不一定要采用高科技,利用 RFID就能实现;2.是否采用了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这往往需要从获取数据(感知)、传输数据到利用算法进行分析计算一整套技术集成在业务系统中。

与智慧图书馆以服务的特点命名有所不同的是,数字图书馆和复合图书馆是以其资源类型进行命名。由于馆藏对象引入了数字资源,带来一系列收集、处理、组织和服务的新特点,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点,而不是智慧图书馆的重点。前两年我们提倡进行“互联网+”服务,就是意识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必须通过互联网来提供,是对过于强调资源对象的一种“纠偏”和补充。而到了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提法显然无法涵盖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而不再以机构为中心的转变,因此“智慧服务”就成了核心要素。因此可以说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升级,而绝非新瓶装旧酒。有人说传统图书馆也可以提供智慧服务,从而直接转型为智慧图书馆。如果传统图书馆只是指纸本资源的图书馆,也可以针对其业务和服务采用智慧图书馆平台进行管理,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但现在哪个图书馆会将自己隔绝于数字世界之外呢?

二、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目的并非要拯救图书馆,也不是赶时髦、炫“技”,而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的价值在智慧技术的加持下能够更好地赋能用户,继续实现其固有职能。如果图书馆这种制度设计不再有价值,社会不再需要图书馆所提供的职能服务,任何人都是无法拯救它的。

那么智慧图书馆主要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数字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传递、利用和生产方式及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必然要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然而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如果不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效用和效益就无法最大化,图书馆的转型就很难成功。这一方面是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同时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即使未来进入到元宇宙时代,智慧图书馆的称谓也是成立的,它将在元宇宙中发挥作用。

三、建设智慧图书馆只是大型图书馆的事业吗?小图书馆应该如何做?

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图书馆从根本上是连为一体的,可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服务体系。我国幅员广阔,东西部差距很大。大馆由于资源丰富,业务综合性较强,服务覆盖面广泛,经费和人才也较为充足,可以承担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某些地区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人力不足,公共文化设施落后,服务水平较低,过去信息技术不发达,图书馆之间的联结不是很紧密,因而较容易呈现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的局面,而现在通过 5G 网络,以及各类云服务平台,可以达成大馆带小馆、智力帮扶、共建共享共用的效果,更容易推广效率更高的无人服务,以及推广标准化服务外包,迅速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动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图书馆之间的相互联系,图书馆与读者、与其他相关机构和利益共同体都可以连为一体,各类资源数据、服务数据都可以连为一体,各种网络计算能力和云资源可以共享使用,因此作为最接近用户的基层图书馆也同时是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末梢,大量智慧应用的“前台”研发都需要“小”图书馆的参与甚至主导,用户反馈和效果评估也可以由基层图书馆直接获得。大馆小馆虽然职能有所区分,但整个服务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突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智慧图书馆很容易通过分工协作方式各司其职,实现图书馆事业更高水平的一体化。

四、如何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在哪里?

建设智慧图书馆首先要了解智慧图书馆的愿景是什么?就智慧图书馆的愿景达成相对的一致,才可形成合力、取得成果。当前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轮廓已基本浮出水面,实践探索正登堂入室,此况意味着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和实践出发的切入点。智慧图书馆当然是指能够提供智慧服务的图书馆,这是图书馆第一次以一种服务特征来定义其自身,而不是像过去用资源类型来定义(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指资源)。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智慧图书馆的愿景,是否能这样说:智慧图书馆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使其赋能各种类型的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或复合图书馆,以实现“知识作为一种服务”,并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到智慧层次。当下虽然智慧图书馆的具体目标尚不清晰,具体内容也有争议,方法路径也刚开始探索,但实践的步伐已经迈出,最终的轮廓将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

一旦将智慧图书馆看成智慧时代的一种服务,如何建设的问题就有了很多参考对象,互联网行业的很多案例都可以借鉴。作为一种公益型的知识服务,上接知识生产,下联知识消费,平台化和生态化似乎是其必由之路,平台化有助于互联互通,生态化有利于开放创新。图书馆虽然提供的是免费服务,但它从来不可能超脱于价值生态链之外,它的所有行为都受经济社会市场规律约束,知识私有化以来的数百年历史已经有效证明了图书馆的免费知识服务对实现知识价值的作用是正向的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更是这样。

图书馆行业的一个特殊性是:它总是负载了过多的历史积淀,很难轻装上阵。它的收藏和围绕收藏而形成的职业习惯使他对数字时代的新观念新做法极不适应,数字图书馆时代并没有使他改变多少,而智慧图书馆时代,他必须从重塑图书馆服务开始,必须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彻底充实和规划评估,智慧图书馆的能力和绩效应该是指数级的飞跃,而不是缓慢的线性增长。因此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是能否以用户为导向,以通过赋能馆员而赋能社会为目标,以智慧的方式设计图书馆的服务、业务和功能,以平台建设为抓手,通过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社区营建,形成平衡有序而丰富多态的知识生态。

五、目前有没有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方案?被称为智慧平台有哪些要素?

所谓“平台化”,不仅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技术概念和商务(业务)模式,通常是指基于一定基础的网络应用环境,相关的服务、模块、应用可以在其中取得一定的互联互通、相互协作,以实现一定的功能。所谓智慧平台,是指实现的功能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而不同,并且能不断迭代和自我演化,提供更精准、更高质量的服务。

各种架构的应用软件都可以实现智慧服务,然而只有建立在云服务上的平台才能提供多种智慧应用灵活组合和拼装能力,从而组成更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底层互联互通、共享资源;而只有建立在云原生平台上的各种智慧服务,才能基于数据复用、能力复用的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 AI 中台等,实现功能细粒度化的微服务架构。因此可以认为云原生架构是智慧平台的最佳搭档。

平台兴起于互联网进入到云时代,而兴盛于移动互联网。当今智能手机主要运行于苹果和安卓两大平台上,各自孕育了数百万 App 应用,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生态。大家都知道苹果 iOS 平台是由苹果一家公司维护运营的,而安卓作为一个开源社区,是由“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进行维护的,平台模式的共同点,就是需要制定大量标准规范以在技术、接口、界面、交互乃至法律、道德、商业、习俗等方面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兼容性和质量。这些标准规范对于建立在平台之上的 App 生态是至关重要的。智慧图书馆目前已成为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平台+应用的模式是当前最佳选择,而这个平台就需要有人来建立和维护,一旦平台建立起来,就需要将现有的功能模块和业务规范迁移到新平台上,同时要制定和维护大量的新的标准规范,才能促成智慧图书馆应用生态的繁荣和发展。图书馆的平台生态不可能由一家公司来主导,而只能依靠图书馆行业自身,联合相关公司及有识之士共同担当,这是智慧图书馆取得成功的最大保障和必由之路。

六、什么是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智慧”模块?具备怎样的功能才称得上“智慧”?各类各级图书馆的智慧功能都是一样的吗?如何体现差异性?

“平台+应用”是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理想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是“智慧”的,它也可以只满足传统图书馆基本功能。然而因为这种模式具有灵活的扩展性和很强的可伸缩性,底层数据和微服务模块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共享,因此这种应用模式成为智慧图书馆理想的解决方案。

至于怎样的模块才算“智慧”模块,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业务问题,需要图书馆员来回答。图一展示了“云瀚”平台的架构示意,其中 OKAPI 层是平台的主要组件,而三组色块构成了功能模块示例,橙色部分是作为开源套件的部分,能满足传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需求;紫色部分是扩展模块,通常是部分图书馆的特殊需求或高级功能,以购买形式提供服务;而灰色部分则是与“智慧”相关的功能,它们是高级功能的一部分,但可能将来也会有一些作为免费的开源模块提供。可以看到这里举例的“智慧”功能包括了统计分析、人脸识别、用户画像、资源画像、精准推送、智慧空间管理等等,当然还远远不够。

图一:智慧图书馆平台与应用示意

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深入推进,应该能够就某些智慧功能形成明确的业务要求,据此提出行业规范。传统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无一不是建立在标准化业务规范基础上的,唯其如此,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才能够得到行业通用,智慧图书馆也必然需要经过标准化过程,希望这个过程越短越好。

基于上海图书馆的实践,智慧功能模块大致可以分为资源相关、设备相关、空间相关、活动相关、管理相关和服务相关六大类。详见图二所示。

图二:智慧图书馆“智慧模块”需求

七、标准规范建设为什么重要?有哪些标准规范需要建设?

上海图书馆基于云瀚平台和自身的需求,把智慧功能大致分成了两大系列四个方面:智慧图书馆产品和智慧图书馆服务;智能楼宇、智慧空间、智慧数据和智慧业务。虽然并不是说每个智慧图书馆都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但作为完整的智慧图书馆解决方案,必须考虑所有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

然而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未来甚至来不及推出具有完整功能的智慧图书馆平台,因为涉及面实在太广,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完成这样的开发,因此必须通过开放平台,开放接口,开放标准规范,让大家都来开发。这样用户有什么需求,就有商家进行满足,开发的模块就能够推广到更多用户,形成一个产业生态。其中标准规范就是这个产业生态背后的粘合剂。

图三:智慧图书馆的组成

智慧图书馆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因此需要制定和确立的标准规范非常多,当然当今信息技术相关规范绝大多数并不具有强制性,且并非非常体系化、定量化的规范,很多规范可以定性第规定,例如美国国家信息化标准委员会 NISO 近年来推出大量“最佳实践”规范,其实是一些通常做法的参考文献,旨在总结经验,提供行业参考,可以让后人少走弯路。然而由于智慧图书馆只是一个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多标准规范并不需要从头研制,通常只需要通过引入图书馆应用场景,进行借鉴应用即可,因此图书馆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自己的应用场景,把成熟的标准规范加以改造。

图四:智慧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

图四罗列了一些亟需制定的标准规范,分为基础规范、技术规范、业务规范、数据规范、服务规范、产品规范和其他规范七大类,当然这个分类不具有严格的科学意义,有些具体规范可能会横跨多个类别,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设类和归类,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扩充或细分。国家图书馆牵头实施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就将相关标准规范分为基础规范、技术规范、资源规范、服务规范、空间规范和管理规范等六类,也有其合理性。

八、智慧图书馆平台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智慧图书馆平台应该是一个行业平台,由图书馆社区而不是私人公司主导,提供开发和维护服务。行业内的图书馆通过开发投入,请相关公司进行研发,并提供公司运行维护经费,从而确保社区和平台有一个基本的运行保障。可能的情况下应该申请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纳入到国家行业学会、学会的框架下进行管理,以弥补行业社区权威性和协调力量的不足。

社区应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对平台架构、所选技术和未来方向,以及具体功能模块应用提出要求,特别是接口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确保平台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兼容性和整体一致性。各类应用通过平台互联互通是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平台的标准化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是体现社区权威性的重要抓手。通过围绕标准规范制定、推广、评测、评估等工作,确保平台得到行业的普遍接受,从而降低应用成本,把更多的资源用于业务和服务的开拓创新中去。

九、社区为什么重要?如何建立行业生态?

社区是维护产业生态的主体,承担平台标准规范的制定、研发和维护的责任,同时负责标准开源套件的更新迭代和应用商店的看护,对市场上相关产品的推出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评测并发布兼容性报告,对行业的创新也需要定期不定期提供趋势报告。作为行业社区,还需要开展推广普及和培训,开展国际交流,鼓励创新业务模式等等。互联网时代的 IT 应用,尤其是开源应用,社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如果没有社区,整个平台和应用就会失去主心骨和发展方向,极易被少数商业公司利用,从而无法建立健康的行业生态,最终失去发展的动力,影响到整个行业无法实现转型发展。

十、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核心。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的馆员才是“智慧馆员”,才能匹配智慧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对图书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一轮产业革命,会淘汰一大批行业,但同时也会产生一批新的行业。一些幸存的行业内部也会产生剧烈的结构性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普及,危机终于轮到图书馆这类知识服务业了。但是不论行业如何变化,适者生存的规律总是存在的,有学者说当今 VUCA 时代(即Volatility 易变性、Uncertainty 不确定性、Complexity 复杂性和 Ambiguity 模糊性四个单词首字母缩写),仅靠掌握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是否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程中,对图书馆这类代表美好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只会日益迫切,不会萎缩消失。我国目前全国 3000 多家公共图书馆所代表的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需求,全国仅数万名图书馆员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面临的并不是行业被淘汰的危险,而是从业者个体适应不了新兴岗位的需求而被取代的危险。

从宏观上来看,图书馆在与其他行业的人才的竞争中历来都毫无优势,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然而图书馆也培养了一大批认同图书馆精神、具备职业理念、愿意为图书馆的使命和愿景贡献最大力量的优秀馆员。对于技术型人才不足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多管齐下,借助外脑,多方合作,立足自身,岗位成才,采用多渠道队伍建设的方法,也能走出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随着“奇点”的来临,未来 15 至 20 年将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图书馆的工作流程、部门结构与岗位设置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待到智慧图书馆建成之时,图书馆员的数量可能不会比现在多很多,但却比现在更加重要,他们将会驱动大量的机器馆员一起工作,并向用户提供机器馆员永远无法做到的人文主义关怀。

关于作者:

刘 炜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

发表评论

云瀚联盟-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