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中: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

吴建中: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

2022年01期【本期推荐】

作者:吴建中

本文节选自《图书馆杂志》2021年第12期文章 《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机遇、挑战和创新》

导 读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规范、技术、服务以及人才等各个方面,本文重点讨论影响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全媒体、平台化和新业态三个核心问题。

一、全媒体

智慧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以来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和“数据孤岛”的问题。智慧图书馆面向全媒体资源,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知识服务。

如今,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呈现爆炸性的增长态势。根据全球知名的数据统计公司 Statista 报道,全球创造、获取、拷贝及消费的数据总量 2020 年达到 64.2 泽字节,2020 年这一年出现的数据量跨越式激增与全球疫情暴发有关。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180 泽字节。

信息内容的体量、多元以及复杂度的增大,使得单个图书馆可收藏并提供使用的学术与文化记录在整个信息资源中的占比变得越来越小。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信息,这个全球最大的图书馆拥有 1.71 亿件藏品。再看看由100 多个国家、15 000 多个图书馆组成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全球联合目录,其总藏量为 31.47 亿件,假如每件以 350 页电子书全文 3 兆字节计算,全部加起来为 94.41亿兆字节,在 2020 年全球数据总量中,只占七十七万分之一而已。如果图书馆甘于守着这一亩三分地的话,那么这样的图书馆就像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所担忧的,似乎已经走到尽头了。

1、四位一体的知识内容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内容(或数据)建设,但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内容(或数据)都需要收藏呢?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家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关注。两馆致力于建设“全球知识库”(global knowledge commons)体系,该库的核心是四位一体的全媒体资源(如图 1),即实体资源(如图书)、数字化实体资源、原生数字资源、可检索的诸如研究成果和社交媒体等的创新型数字资源,“全球知识库”这一概念缘起于 2002 年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该计划要求学术界携手合作,清除障碍,以开放的方式确保获取全球学术资源的公平性。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是这一“全球知识库”建设的领头羊,十多年来这两所大学一直携手推进“全球知识库”的建设,2020 年 11 月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一份报告指出,富者拥有信息资源、可信赖资源获得难以及数字信息稍纵即逝依然是“全球知识库”建设的三个重要课题。

图 1 “全球知识库”四位一体的内容建设战略

图 1 “全球知识库”四位一体的内容建设战略

2、 智慧图书馆内容建设

“全球知识库”四位一体的内容建设战略与智慧图书馆是一致的。在较长的时期里,数字图书馆关注的主要是前两项,即实体资源和实体资源的数字化,而对原生数字资源和创新型数字资源的关注度不高。数字图书馆致力于传统馆藏的数字化再现,今天当学术和文化数据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推动下海量涌现的时候,再不去关注和管理这些资源的话,那么图书馆就只有坐等淘汰了。

过去我们习惯于分别处理不同载体的资源,实际上所有载体的资源在收集、加工、流通和保存上都具有共通性。用传统的方式处理时,这些资源只在流通环节起增值的作用,因为它是一个封闭式的东西,只有在流通的时候才会产生价值。而在以智能方式处理的环境下,收集、加工、流通和保存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发生增值的效应,因为这所有环节都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开放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过去实体图书馆也好,数字图书馆也好,都是以收藏为主体的,到了智慧图书馆时代,增值将成为其主要目的。

二、平台化

上海图书馆的夏翠娟老师和笔者曾经在《图书馆论坛》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该文章讲述了图书馆目录体系平台化的问题,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图书馆OPAC目录怎么变成平台化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让整个图书馆从门户网站向平台化发展,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我记得美国图书馆和情报学专家大卫·温伯格(David Weinberg)说过,图书馆要转型,让图书馆像网络一样,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信息,还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东西并增加价值。如今大部分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网站向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消息、资源、检索以及各种服务等。一般而言,门户式服务是“我提供,你接受”的单向模式。但一些勇于创新的图书馆,努力使门户网站向平台化转型,创造各种条件让用户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与图书馆及其他用户互动、分享,并参与建设,像互联网一样,不仅提供资源,而且通过用户参与和互动增加价值。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从门户向平台转化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1、欧洲数字图书馆的启示

在全球,图书馆平台化做法上比较突出的是欧洲数字图书馆(Europeana)。它是一个由3 700 家机构参与、拥有 5 300 万件以上包括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和 3D 藏品在内的文献库。起初它以汇集资源为目标,方便用户获取欧洲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欧洲数字图书馆于 2014 年推出 2015 年至 2020 年战略规划,将平台化战略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认为欧洲数字图书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用户学习和了解历史,而且要致力于打造用户既可以访问、又可以参与创作和建设的平台。为达成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有高质量、更规范的数据,让数据开发者、文创产业以及学校等用户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再利用、再开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的二次利用。关于公共数据的二次利用,前一段宣传的比较多,其实现在内地各级政府为了推进公共数据的开放,都在倡导公共数据的二次利用问题。要达到二次利用,就必须将数据做成规范的、开放的,就是做成关联数据。澳门大学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说澳门大学图书馆建设了一些像龙文化等数据集,并且把它做成关联数据开放出来。欧洲数字图书馆的网站开宗明义,欢迎用户以创新的方式开发该馆的各类资源,如支持教师用于制作课件,开发商用开源工具开发游戏以及文化爱好者制作动画或讲故事等,并提出要为已占欧洲国民生产总值 3.3% 的创意产业提供可信赖、可利用的增值服务。我们经常说图书馆要为社会服务,其实增值服务就是最实在的一种服务,因为图书馆收藏的资源是非常多的,只有将这些资源很好地开放出来,才能更好地让读者在这个基础上去开发自己的东西。欧洲数字图书馆在其新发布的2020年至 2025 年战略规划中,更提出要通过数字转型和文化驱动,为欧洲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服务,为用户利用文化遗产数据来发展教育、研究、创造和娱乐提供专业支持,为建设开放型、知识型和创新型社会做出贡献。

2、从“网络之上”到“网络的一部分”

以前在互联网上图书馆往往作为提供资源和服务的门户存在。门户强调的是“推”,即推送资源、推送服务,用户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平台化的典型特征是“拉”, 即把有相同目标和兴趣的用户“拉”到一起,为他们提供创造价值的空间。图书馆转型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将面向查询、借阅的门户网站发展成为面向信息交流和增值的开放平台。

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图书馆不能只是存在于“网络之上”,而是要主动融入网络,成为“网络的一部分”,扮演更主动、更积极的角色,使沉睡于图书馆的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而不至于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国际图书馆转型的经验表明,图书馆资源只有成为“网络的一部分”才能在互联网世界发挥应有的价值。

要成为“网络的一部分”,第一,建立具有较高质量和规范的数据。向平台转型的基础是关联数据化,关联数据作为一种可行的技术理念和实现方案被图书馆界广泛关注。不少图书馆选择部分可向网络开放的书目数据,逐步增加数量、扩大范围,形成领域社区,同时创造关联数据的利用环境,构建创新平台。开放数据的真正价值在于用户通过数据的再利用,实现科研的再开发、新发现;第二,增强数据与人之间的联系。平台的最大好处是用户可以贡献自己的知识,如参与众包模式的编目、撰写阅读评论和观后感,与相同志向的用户建立社区等。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交流与创造,其产生的价值往往远超软件与服务本身;第三, 一切以人为本,实现从馆藏到连接(from collection to connection),从馆藏到社群(from collection to communities)的转移,图书馆在确定战略发展优先顺序的时候,始终把社会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期待和需求放在首位,让用户和社群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之中,并致力于将平台打造成用户学习和分享的空间。

3、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最佳实践

这里特别要列举上海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通过开放图书馆历史文献资源,凝聚起一批又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数据创客团队,收获了大量优秀创意作品。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是图书馆平台化的一个突出事例,它不仅是馆藏能量释放的过程,而且是图书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服务社会,让读者和用户利用开放的平台参与建设并增添价值的过程。上海图书馆的这一最佳实践为全国馆藏资源开发和利用树立了样板。

三、新业态

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人在图书馆的位置。现代图书馆以人为主体,以连接为主要特征。智能技术为人与书、人与人、馆与馆之间的有机连接提供了便利。智慧图书馆将通过智能化的连接和增值方式,建立惠及全民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

智慧图书馆正处于起步阶段,到现在为止既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也没有现成的规范可参照。而且我们现在把智慧图书馆看作像一个实体图书馆那样,其实它是一个体系或者理念,强调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能和个性化的应用。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涉及诸如政策、技术、服务、人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攻克的难题也不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将改变过去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做法,在“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下,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各级各类图书馆连接起来,将与图书馆相关的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的历史文化资源连接起来。

参考文献(略)

关于作者:

吴建中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2002年至2016年任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2017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曾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两届委员(2001至2003年、2003至2005年),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常委。

发表评论

云瀚联盟-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