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从何处来——跨越千年的迁徙图可视化”项目介绍
2023年01期【行业交流】
供稿:夏翠娟(上海图书馆)
“君从何处来——跨越千年的迁徙图可视化”项目是由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团队打造的基于家族历史迁徙的数据可视化与互动项目。项目基于7万余种家谱文献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知识关联、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生动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家族迁徙路线。该项目超越了数字人文服务对象以研究人员为主的既定框架,将服务对象扩展到普通大众,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
“君从何处来——跨越千年的迁徙图可视化”项目介绍
您的老家在哪里?您的祖先从哪里来?古往今来,中国人总是在路上、在一次次迁徙中谋取生存、繁衍生息。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其中,迁徙源流是家谱记载的重要内容。早在2016年,上海图书馆利用数字人文技术率先推出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https://jiapu.library.sh.cn/),尝试以关联数据和可视化交互方式更好地为普通民众提供寻根问祖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传承家谱文化、挖掘家谱作为一种民间文献的价值,“君从何处来——跨越千年的迁徙图可视化”项目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中收录的约7万余种家谱的提要中抽取始祖和始迁祖的迁徙事件,设计事件本体,对迁徙事件数据进行结构化清洗加工和人名、地名的实体提取,并转换为语义化的关联数据,最终得到10余万条跨越3000余年的迁徙事件,通过数据可视化和交互设计后,整合后的数据将多部家谱通过知识关联起来,横跨时空,以可视化的迁徙航线图在大屏和触摸屏等多种终端上展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该展项首先在上图东馆一楼大厅的10米大屏上展示,直面东馆大门,是读者进入东馆的注意力焦点。开馆期间在大屏循环播放,吸引读者的驻足,并起到将需要专业家谱服务的读者引导至四楼家谱体验馆的作用。
在四楼家谱体验馆中,用户可以在支持触控的显示屏根据需求查询、操作迁徙动图。支持触控的显示屏带动了读者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常在此流连忘返。
三种展演模式
1、古往今来各朝代的迁徙动态图
基于时间轴自动地展示各个朝代迁徙动态图,将静态文本的移民记忆变成可交互的动态形式的航线图,给读者提供古往今来每个朝代的迁徙趋势的感官认知。通过本体和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的数据提取和知识挖掘在不同事件的知识节点(迁徙人、迁徙时间、始发地、目的地)之间建立关联,以数据可视化技术动态呈现。
屏幕右侧还提供各个时间段迁徙事件、收录姓氏、始迁祖、涉及地名(包括迁出迁入地趋势)等多个维度的量化数据统计和图形展示。
通过这种大规模数据的可视化和动态交互设计,用户可在与数据的交互过程中获得感知、发现新知,为馆藏特色资源的推广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2、迁徙大事件演示
沿着中国三千年历史发展的脉络,结合迁徙数据在时间轴上的数量分布,截取6个迁徙大事件:永嘉南迁、靖康南迁、明初洪武大移民、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利用数据的时空属性,将时间和空间作为数字叙事的虚拟空间,将历史长河中的人口迁徙用可视化和可交互的形式展演出来,通过对较集中的移民潮的直观展示,将个人的迁徙事件与朝代变更的大历史建立可感知的联系。
以“湖广填四川”为例,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迁徙潮时空分布图中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
迁徙大事件演示支持用户从历史大事件的角度解读战争或政治事件对移民的影响,这种数据驱动的叙事,可与历史学家总结的大事件相互佐证,体现出家谱作为一种民间文献,经过数据化处理后,成为一种数字记忆展演媒介的全新价值。
3、双屏互动与数据筛选
支持利用移动端设备(Pad、手机等)对屏幕展示内容进行选择和切换,也可对展示的迁徙路线效果进行个性化设置(如3D飞线的粗细、颜色等被设计为有意义的可视化元素,并可根据受众的喜好灵活配置),还可筛选时间范围、地点范围、姓氏,按照迁徙的规模、地点等进行重点展演、研究,帮助讲解者与参观者交互,从微观角度窥视某个姓氏某时期的迁徙历史。
“君从何处来——跨越千年的迁徙图可视化”项目目前已经过三轮公测,在接待了近3万同行和读者的参观和多次演示后,获得了一致好评。项目在传承家谱文化、推广利用家谱文献价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日常展示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