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3.0系列:NFT数字藏品与GLAM机构的数字文创开发

图书馆3.0系列:NFT数字藏品与GLAM机构的数字文创开发

2023年11期【本期推荐】

作者:刘倩倩, 贺晨芝, 陈晓扬

本文选自:刘倩倩, 贺晨芝, 陈晓扬等.NFT 数字藏品与GLAM机构的数字文创开发 [J]. 图书馆建设,2023(3):25-34,48

【摘要】非同质化通证(NFT)在我国被称为数字藏品,作为区块链的一种技术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数字藏品在GLAM机构的应用现状和典型案例进行简要介绍,讨论技术实现方式和应用模式可以发现,一个好的数字藏品项目除了技术之外,应该从藏品的独特性出发,注重价值挖掘和创意设计,并在营销方式上做足文章。长远来看,NFT技术带给图书馆等文化记忆机构的不仅仅是发行一些数字藏品,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变革,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在图书馆即将迈向3.0时代,NFT作为去中心化未来的基石和敲门砖,将有无限的应用潜力。图书馆等GLAM机构需应用该技术激活文化资源价值、激励文化创造、加速数智化转型、构建新型行业生态等,并合理规避可能发生的政策合规性问题以及法律和安全风险等。

1    引   言

近年来NFT数字藏品的应用获得爆发式增长,2021年更是被称为NFT元年,完全起因于一项神奇的技术创新,即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技术。该技术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实现技术进行了一定扩展,能够使任何数字化作品都可以通过在区块链上“铸造”而得到“确权”和“永久保存”,并通过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提供价值传递的可能,从而为GLAM(Gallery、Library、Archives、Museum,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文化机构的藏品数字化利用和价值挖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和无限的想象力。

当前GLAM机构坐拥海量文化遗产,价值连城,虽然尝试各种策展手段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缺乏规模效应,面对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浪潮以及国家 的转型战略,挑战巨大却手段不多。在这种形势下,NFT数字藏品提供了一项颇具颠覆性的基础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2022 年 5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从政策上对我国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及数字化建设与转型提供了宏观指导。2022 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上海将在“十四五”期间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这些政策措施和举措,为数字藏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NFT数字藏品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对其在GLAM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主要对NFT和数字藏品的概念进行探讨,通过NFT项目的成功案例,讨论图书馆等 GLAM 机构如何应用 NFT 技术,一个好的NFT数字藏品项目如何 进行创新设计等问题,  以期为 GLAM 领域的数字创新 提供参考和启示。

2   从 NFT 到数字藏品

2.1   NFT 及实现技术

NFT作为“非同质化”通证,与比特币、以太币这类充当数字世界“一般等价物”的“同质化”代币的最大区别在于:每一个NFT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条NFT数据都必须有一个唯一标识,一般它还有许多其它元数据信息,甚至直接将其指代的对象数字文件(如 PFP 小图片)包括在其中,共同以密码学技术“铸造”于区块链上。因此,  NFT不仅与同质化通证(Fungible Token,简称FT)一样具有不可篡改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严格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正是由于它的这个特性,使得它成为数字资源可被拥有、可被交换、转移以及传递价值等实现数字资源资产化 的关键技术。

所有的技术创新都经过经年的积累,NFT也不例外。普遍认为1993 年 Hal Finney提出的加密交易卡概念是 NFT 的雏形,Hal Finney依托加密学和数学,随机排列组成一个系列的套卡,将其定义为加密卡,    “可以以数字资产的形式向他人展示其收藏价值”  ,但受制于技术只停留在概念阶段。2012年有人尝试用比特币协议创建了Colored Coins来表示各种物理或虚拟资产。2014年以太坊网络诞生,counterparty项目推出了Rare Pepe卡牌,每张卡牌有唯一编号和限制发行量,这种将资产发行到区块链上的概念和底层技术逐渐成型。2017年6月,Larva Labs开发的CryptoPunks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数字艺术作品,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 NFT 项目;10 月,Dapper Labs 团队提出了专门面向构建NFT的ERC-721协议标准(当前最为主流的 NFT 底层协议),  基于此启动的加密猫项目(CryptoKitties)一时间引起以太坊流量堵塞,但也因此炒热了 NFT概念,将其带入主流视野。2021 年3月,数字艺术家Beeple的 NFT 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拍卖行以6934万美元成交  , 引起社交媒 体和资本市场的轰动。之后主打社区概念的 BAYC 无聊猿游艇俱乐部设计的无聊猿头像得到市场追捧,到2022 年 5月价格涨了1800 倍 ,  用户群体的爆发式增长让人们看到了虚拟资产的无限未来。

NFT主流的技术方案是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系列标准发行,其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是一个具有时间戳和不可更改记录的数字分布式账本,保存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多个相互关联的副本中。NFT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字资产的唯一性和真实性,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优势实现了低成本的信任。

(2)智能合约技术: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所实现的一种能力,即协议中的条款如果得到满足,协议中以数字方式指定承诺就会自动启动执行,无需再经由任何其它步骤,相当于编程中的“if-then”函数,它 定义了在特定事件发生时的特定操作,智能合约规定的不同接口及其组合决定了 NFT 的不同功能。

(3)元数据技术:元数据是描述NFT的属性和信息的数据,包括 NFT 的名称、描述、音视频、作者、版权等信息,以及历史背景、来源、关联知识等。使用元数据技术可以提高NFT的可读性、可视性和可交互性。

(4)分布式存储技术:NFT有链上存储和链下存储两种方式。链上存储是指NFT的数据直接存储在区块链网络中,优点是数据安全、不易篡改且易于管理, 但也有存储空间受限和成本高的问题;链下存储是一种替代方案,只在链上保存元数据,实际数据存储在链外的独立存储系统中,如IPFS(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星际文件系统)等分布式存储系统或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方案。

从 NFT 的技术本质看,  NFT 是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字信息凭证,可以代表任何虚拟资产或是物理资产的数字替身,如数字艺术品、虚拟物品、游戏道具、头像、卡牌、证书等所有可以以数字形式表达的文件实体。使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使NFT具有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安全透明、可验证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意义是在数字领域引入了稀缺性和所有权的概念,使数字资产在技术上得以实现,用户还可跟踪溯源,同  时分布式账本的去中心化特性也使这种“数字信任” 不依赖某个中心节点或中心机构,建立了基于技术的低成本信任机制。虽然区块链产生后通常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联系在一起,但NFT的技术架构并不具备货币的价值尺度性质,本质上不能与其他数字资产互换。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也表示开发以太坊的主要动机是探索“区块链的概念不仅是可以用于货币,而能为任何交易类型或应用提供协议” 。我们可以将NFT理解为“虚拟资产或实物资产的数字权益证明”, 至于其链接的什么资产, 应用在什么领域,发挥什么样的价值,都是可以通过理念、创意、机制去引导、实现和约束。

2.2   NFT 数字藏品的界定

数字藏品是国内对NFT的一种称呼。由于区块链技术源自于比特币, 包括 NFT 在内的各类“代币”都具有一定金融属性,在我国一度成为非法集资、赌博、诈骗、传销、洗钱的重灾区。我国自2017年以来加大了对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令禁止一切虚拟货币交易。目前,国内的数字藏品大都通过经过审批的联盟链进行发行,不允许二次交易。与公链相比,联盟链节点有准入要求,只有联盟认可的运营者才能参与节点的维护,基本上去除了二次交易的可能。

GLAM机构通常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物理馆藏(如文物、艺术品、书籍、音频、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形式之后,需要通过各类网络进行展示、存储、交流和交易,以实现其资源价值,NFT是其数字藏品实现价值的一种技术手段。为了与GLAM机构传统的以数字化形式保存的资源区分,本文的“NFT数字藏品”特指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作品。目前已有不少GLAM机构将数字化的特定作品、艺术品和商品,如数字画作、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等以NFT技术进行发行。国内NFT数字藏品主要是利用文物、艺术品等文化资源原始数据制作的数字化产品,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的数字化产品,是NFT技术的一种应用,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有着唯一性、可溯源和不可分割的特质,是数字文化遗产完美的载体,作为一种创新文化的载体,与传统的文创产品相比,有更丰富的创作和表现形式,可以拓展作品的开发边界,促进机构和用户的互动社交,更好地激发文创的活力和价值。这顺应了我国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战略,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NFT数字藏品更重要的是标记文化资源本身的独特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以及衍生的社交价值等,在可控范围内共享、知识创新和安全流转,而非交易或炒作,故适度的监管是必要 的,抛开NFT金融属性,探讨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和蕴含的文化基因原动力,这或许才是NFT未来该有的样子。

即便如此, 我们在理解NFT数字藏品的概念时,也不能限定于目前初级阶段的应用,将其固化为只能在联盟链上发行的限制流通的NFT,未来随着 NFT 的不断发展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成熟和相关政策的落地,我们可以在区块链上缔造更丰富而灵活的权益 结构及控制体系。

2.3   相关研究

在各行业借着“NFT” 概念的大火探索其具体应用时,  GLAM 领域的学者也开始探讨 NFT 数字藏品对于领域的助力和发展新方向。

Valeonti等关注到可以用NFT数字藏品筹集资金 给GLAM机构创造创收和缓解财务压力的机会,并探 讨了NFT在所有权证明等其他方面的应用潜力; 有学者利用NFT技术开发了专门的筹款系统,用来保 护稀有动植物等文化遗产,并将NFT数字藏品发放给参与者作为公益纪念和证明。更多学者的研究 集中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共同产权的应用潜力上,如 Whitaker等以拜占庭壁画基金会作为核心案例研究,提出利用区域链技术将文化遗产复杂的知识产权和使用 权等权利分开的解决方案 ,  Liddell等提出共享监护 的概念,基于区块链技术,在所有参与者中共享和分配 物品的所有权等;也有学者提出具体的技术实现框 架 。Fernandez等分析图书馆利用NFT的可行性, 认为图书馆在帮助保护NFT数字藏品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潜力。

我国学者也对 GLAM 机构应用 NFT 数字藏品的 优势、问题和前景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刘炜、赵星等认为 NFT 数字藏品是图书馆元宇宙实践的内容创新开端 ;任通提出其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创产品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陈苗等以 NFT 为中心思考 GLAM 的创新,从技术、经济、伦理和社会四个层面 来分析 NFT 技术引入后的可能影响; 黄水清、游 锦媛等探讨了利用 NFT 数字藏品对古籍资源管理和 数字文创产品活化开发的可能性 ;王娟娟等提出 对 NFT 数字藏品价值的评估框架。更多的学者讨 论了 NFT 数字藏品在我国法律法规框架下的合规性 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NFT数字藏品及其在GLAM领域中的意义,但NFT的应用实践有一定门槛,  很多 GLAM 机构处于想实践而不知道如何开展的 阶段,本文从实际应用情况分析,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NFT数字藏品项目,  GLAM 机构应如何入手、如何设计和发行等。

3   NFT 数字藏品的应用现况与典型案例分析

3.1   NFT 数字藏品的应用

3.1.1   国外 GLAM 领域 NFT 应用分析

NFT 带来数字艺术的爆火并成为市场上的新星后,国际上一些 GLAM 机构也加入 NFT 热潮,开始 尝试使用 NFT 来管理、展示和销售其收藏品。

由于 NFT 的资产属性, 很多机构将其应用于馆藏的数字策展和资产化。GLAM机构收藏着大量价值很高的藏品,很多经过数字化为“数字资产”,  NFT 技术可对这些数字化藏品进行稀缺性价值的加持,保护  数字化的产权,加之藏品本身的文化属性价值,很容  易创建成引人注目的 NFT 产品,  这迅速成为一些文化  机构新的收入手段,尤其是美术馆和博物馆。世界著  名绘画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 2021 年  3 月将馆内一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铸造成 NFT 售出,  是第一个采用 NFT 的大型文化机构 ; 随后,2021  年 9 月,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开启世界名画NFT 版本的拍卖活动, 拍卖作品包括了达芬奇、莫奈、梵高等画坛巨匠的名画;2021年底,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同样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也加入了 NFT 赛道, 与法国初创平台 LaCollection 合作,推出了两场 NFT 拍卖 ;维也纳的观景宫,  2022 年2 月 14 日推出了 Gustav Klimt 名作 The Kiss 的一万件数字作品的 NFT 销售活动……在这些著名的博物馆  试水后,其他文化机构也纷纷打开了 NFT 的大门, 用馆藏实物的作品创建数字孪生的 NFT 来创收。也有的机构考虑到一些可能的风险(如知识产权) ,开始创新性地开发 NFT,  如曼彻斯特大学惠特沃斯画廊与技术合作伙伴Vastari 合作,以威廉·布莱克的水 彩画 Ancient of Days为灵感,铸造了一个非常酷的光 谱扫描版本的 NFT 作品进行销售,在原始作品上二次创作而不是直接复制 。

探索 NFT 在数字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也是一个 重要课题。英国国家档案馆与英国萨里大学、开放数 据研究所等机构早在 2017 年联合开启的 Archangel 项目 ,就开始探索使用区块链和 NFT 技术来保护 数字档案的可行性。该项目利用联盟链建立了一个多 机构参与的电子档案去中心化平台,将档案的哈希值 上链, 支持用户用来对比在档案馆提取档案的哈希值,验证电子档案的来源可信性和内容真实性,以促进档 案管理保护,避免因开放利用过程中被随意篡改而无 法确认原始真实信息。一些公益性质的项目通过发行 NFT 记录特定文物或珍惜动植物等文化遗产,这不但 是一种新的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方式和工具,还可 以提高公益的透明性和信任度,并通过与用户的互动 扩大影响,如持有 NFT 的用户可以获得专属权益,参观文化遗产场所或参加活动等。利物浦国家博物馆 的社区记忆项目 ——Crypto Connections ,要求每个参与者选出一件个人藏品和博物馆藏品, 并分别 写下自己与这两件藏品的相关故事,博物馆将这些藏 品制作成 NFT 后交由参与者保存,  以此深化博物馆 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将 NFT 作 为新型收 藏品也渐 渐成为 GLAM 机 构的新风潮。2021 年7月,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收藏 Crypto Punk5293,  成为首个 将NFT纳入永久收藏的大型艺术机构。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售出馆藏作品的NFT 的同时,另一个 NFT 版本也成为其永久馆藏。2022 年1 月,全球首家线下的NFT艺术展馆——美国西雅图 NFT 博物馆开放,以 高新技术向公众展示NFT。正在建设中的环球嘻哈 博物馆与区块链平台NEAR协议合作,创建一系列名为 Hip Hop Heads的NFT,  每个系列的第1件捐赠给环球嘻哈博物馆,以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加密艺术收藏 。澳大利亚和美国也出现一些 NFT 的电 子书项目,但目前还未广泛应用。

3.1.2   国内 GLAM 领域数字藏品应用及特点

2021年开始,许多 GLAM 机构相继与国内互联 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等)或其他平台联合开展 数字藏品业务,  NFT 数字藏品成为中国 NFT 应用的 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最多的是在文博艺术领域。国内的 GLAM 机构主要是与提供区块链技术的公司合作,将馆藏文献或文化遗产数字化为数字藏品,并推出数字展览等服务。2021 年,敦煌美术院携手唯一艺术平台推出敦煌系列 NFT,  以动静结合的形式盘活古文化;2022 年初,上海博物馆与鲸探合作发行馆藏的数字藏品;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湖南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几十家博 物馆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都发行了文创数字 藏品;文化和旅游部与云从科技合作推出了“数字长城” 项目,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为 NFT,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研究和应用都还不够充分,风潮过后,由 于缺乏商务模式的创新,缺少线下联动的应用场景,很多 NFT 数字藏品项目归于沉寂。2022 年 7 月,  腾 讯宣布关停旗下数字藏品平台——幻核,各文化机构 开始探索新的 NFT 发展路径,  如构建自己的联盟链,收藏 NFT 数字藏品等。2022 年 8 月,上海博物馆自行研发、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上博链”和“海上博物” 数字藏品平台上线  ,  除将文物珍品数字化为 NFT进行展示和推广外,还向全球征集顶级数字藏品,其发行的数字藏品,均有一份会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数字 藏品馆。2023 年,为配合上海博物馆馆庆 70 周年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推出英国国家美术馆与本次展 览相关的数字藏品;上海图书馆早在 2021 年就开始 利用“古籍区块链”项目探索区块链项目在图书馆馆 藏版权确认方面的作用, 2022 年,尝试了“NFT 读 者证”项目,并通过“云瀚书藏”平台发布开馆纪念的数字藏品,包括馆藏作品孪生、建筑 3D 模型、参 会勋章等。2023 年 3 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宣布收藏 首批 NFT 数字藏品 ,全国首家 NFT 数字藏品类博 物馆——瞭仓 NFT 数字藏品博物馆正式挂牌,可见,   NFT 已成为文化记忆机构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

与国外 GLAM 的应用相比,我国的应用有如下特点:(1)我国的 NFT 数字藏品以数字艺术品为主, 更注重其文化属性,NFT强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增强了资源本身的价值。由于监管要求,  GLAM机构发行数字藏品避开炒作风险,通常 将其作为文创、纪念品或馆藏的展示,以起到推广引 流作用。(2)我国的 GLAM 机构多与区块链技术公 司(如阿里等)合作发行数字藏品,这些公司绝大多 数都是采用联盟链的技术路线(即由政府或机构搭建 和管理的区块链网络) ,对NFT市场提供了重要支 持和推动力的同时, 保证数字藏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合规性和低成本。但由于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国内目 前应用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NFT 的价值体系 未形成,其应用的作用和范围有局限性,应用模式在 不断探索和试验中,应用场景和潜力有待发掘。

3.2   NFT 典型案例分析

BAYC 的无聊猿项目是NFT中最大的蓝筹和最成功的案例。我们对其项目内容设计和营销方法进 行分析, 探讨 NFT 数字藏品的成功关键要素和内在 价值来源。

该项目的创意来源是一个关于财富自由的想象: 猿猴们因参与加密领域事业,十年后成为亿万富翁,那时所有的流动性挖矿都已枯竭, 生活变得非常无聊, 所以组团成立一个 Bored Ape Yacht Club(无聊猿 游艇俱乐部) ,一起去酒吧聚会、玩涂鸦等过着无聊 的躺平生活。项目2021 年 4 月23日创建并开始发 售一万个独一无二的头像 NFT,  5 月 1 日知名收藏家 Pranksy 在推特宣布购买了 250 多只猿猴头像,  随即一万个头像售空;在后续的运营中引入了大量的元宇 宙营销概念,到 2022 年 5 月价格涨了 1 800 倍,吸引很多名人也参与其中,如 NBA 球星库里、足球 巨星内马尔、流行歌手贾斯汀 . 比伯和周杰伦等,其 头像收藏不仅仅是一种炒作,更成为了加密领域中玩 家们在网络上的社会身份, 激发了 NFT 的社交属性,   一时间拥有一个猴子头像成为时髦和身份的象征。

在内容设计上,项目的故事背景作为全新创作 IP 的基础,首批发行数量为一万个,每个 NFT 有 4~7 种不同的属性(包括毛皮、衣服、背景、帽子、嘴巴、耳环、眼镜等) ,这些属性由代码随机组合,确保每 一个NFT的造型和稀有度都不同。后来项目陆续推出了一万个无聊猿的宠物同伴 NFT、2 万个变异 猿 NFT 和 20 万个虚拟土地 NFT 来扩充生态系统,形 成一个系列 IP。至此,无聊猿 NFT 不仅是头像类的数字藏品,更类似一张会员卡或俱乐部门票,持有者通过不断激活社区路线图里的任务,解锁相应的福利 和特权。

在营销时,项目主打社区概念,创建者不断更新运营,尝试一些创新运营方法,以此建立强大的社区共识,运营包括:①微博营销:项目最初因 Pranksy的推广,吸引了众多粉丝;②明星效应:大量名人参与无疑提升了 NFT 的关注度和价值; ③ Ape follow Ape 社群:持有者集体更换Facebook 头像并互相关 注,形成真实的线下社群;④官网特权:官网的协作 涂鸦版功能只有持有者才能使用;⑤空投NFT:项目 陆续推出了衍生 NFT,每次会空投给原有的持有者; ⑥潮牌联名:Supreme、阿迪达斯、李宁等与无聊 猿合作,推出过周边产品,实现双赢;⑦版权授权:BAYC团队已将无聊猿商业版权全部交给了社区成 员,提高了创作自由度和流通性;⑧社交媒体联动:项目背后有专门的营销公司,为无聊猿系列安排加密圈的网红和KOL,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多次转发推广,不仅有线上虚拟聚会等活动,也会举行线下活动;⑨ 游戏联动:将加密艺术与社交游戏结合,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体验和社交互动方式。

无聊猿通过一些独特的设计新造了一个数字 IP,形成一个文化社区,而一系列营销,凝聚和加强了社区和文化共识,  NFT 的文化属性和社区属性使其保持高流动性和活力,可能是其成功的关键。

3.3   NFT 数字藏品的价值来源

无聊猿项目获得成功后,也有很多项目模仿其营销方式,但很少有复制成功的,说明营销只是提升NFT价值的手段,  NFT数字藏品的内在价值才是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NFT数字藏品的价值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内容设计的原创性、独特性和稀有属性,或映射的藏品内容具有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附带的情感价值,这与传统的数字文创产品相同, 是产品本身可以资本化的重要价值来源。第二,NFT数字藏品一般发行有定数,形式上的稀缺性和所有权归属,是NFT 技术带来的独特价值。第三,衍生的社交价值,与现实社会的连接及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和服务,可以看作是NFT 数字藏品的实用价值,以此形成的圈子文化价值和情感连接价值,是其最核心 的价值。

4   应用 NFT 赋能数字文创开发——以图书馆 为例

4.1   NFT 数字藏品与图书馆 3.0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 传播机构,不断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转型。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 Web3.0 的技术基础,对于正在到来的基于Web3.0的元宇宙时代,图书馆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区块链技术和 NFT 带来的新技术浪潮的冲击和影响,知识和思想交流整合中介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会发 生巨大的转型和变革。基于 Web3.0底层体系的图书馆3.0已蓄势待发。

同时,图书馆在利用 NFT 数字藏品保存资源和 传播文化知识方面也有着天然优势,  NFT 作为一种新 兴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形式,其独特的数据存储和管理 功能,非常适合促进资源的保存、保护、确权,可作 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底层技术体系,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长期保存、确权和溯源管理,并在这些基 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共享。

NFT 数字藏品的应用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可能 性:为馆藏文献资源的保存管理提供了新的更安全和 更持续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服务的途 径和模式,以数字文创为纽带促进与其他机构的协作 及用户的联系等。可以说,  NFT 数字藏品与图书馆等 人类记忆机构有着天然的契合和联系。虽然目前图书 馆 3.0 还只是我们站在当下对未来图书馆的想象,我 们可能无法真正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更为颠覆性的变 化,但元宇宙的建设和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NFT 是元宇宙的基础技术之一,虽然目前在图书馆领域还 处于零星应用的阶段,但可以作为起点和跳板,从赋 能数字文创开始,支持图书馆探索在未来去中心化环 境中的建设和创新服务模式。

4.2   图书馆 NFT 数字藏品的设计和发行策略

对于图书馆等 GLAM 机构,要发行有价值的、 生命力强的 NFT 数字藏品,  门槛不在于技术和代码实现上,而在对数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项目的具体执 行运营上。根据 NFT 数字藏品的价值来源,数字文创产品开发和发行可考虑以下策略。

(1)利用 IP 进行原创内容设计

图书馆馆藏中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 富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还可折射出历史名人的 影响力,如古籍、历史照片、名人手稿、老唱片、老 电影等资料,有的已形成知名 IP,有的可以通过知识 挖掘和故事叙事打造专属 IP,相较于无聊猿等项目需 创造数字原生 IP,有着天然优势和捷径。

但目前,国内外 NFT 数字藏品大多以数字孪生 的形式发行,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文化资源的原始形 态,但也容易引发争议:公共文化机构有权将属于公共的收藏品 NFT 出售吗?有研究者认为 NFT 一般并 不出售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 ,也有人认为公共文化 机构出售复制实物的 NFT 数字藏品是一种短视,  为了 短期的收入而抵押其数字未来 。这种数字孪生的文创产品另一个缺点是同质化严重,同一批NFT数字藏 品除区块链信息不同,在视觉上缺乏独特性,不利于 发挥数字文创产品的价值。国家文物局也一再强调不 应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  ,鼓励创新创 作。NFT 数字藏品不应停留对文化遗产形态的直接挪用和复刻上, 而应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原创开发,与实物上抽象的 IP 融合,以适应需求不断细化的文化 市场。

此外,设计创新玩法也是数字文创开发的策略,   目前一些项目借鉴传统文创的盲盒玩法进行设计,如 中国国家图书馆 2022 年 5 月,以“诗词中的国家图书馆”为主题,将馆藏文献数字化为数字藏品,  以 5 000 个盲盒的方式发行 。我们还可借鉴更多 Web3.0 营销中的经典方法, 如加密猫的生成艺术等。

(2)利用 NFT 技术实现多样的内容形式

NFT 不仅是 JPG 图片,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 作和呈现形式,如动图、3D 模型、小视频、交互性 应用等,可以突破传统文创的限制,实现立体化、多媒体化,实现更多样的数字化创新。

近期,人工智能的崛起,也提供了NFT 数字藏品设计开发结合的可能性,利用人工智能,将赋予数字文创产品更为独特和动态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复杂的内容形式可能导致数字资源容量较大,并不适合直接上链,区块链的过于臃肿会直接影响其去中心化的工作效率,图书馆可采用元数据信息上链的方案,将原始数字资源链下存储,链 下存储若采用和区块链一脉相承的去中心化存储模式, 能更好地支持区块链上的应用和服务。

(3)鼓励用户共创和扩大合作

NFT 数字藏品带动了数字资源流转、传播的新 模式,让资源得到充分的传播和使用,创造出更大的 社会价值,也是对藏品本身价值的提升。图书馆等 GLAM 机构更追求文化公益性,  IP 的价值和诉求引 发更多人的关注,提高影响力并利用影响力吸引更多 的人参与活动,利用 NFT 特性,可鼓励用户对 NFT数字藏品进行二次创作,促进资源的活化利用,反哺 数字藏品的价值创新。

对于 GLAM 机构来说,可以通过 NFT 实现数字 资源的长期保存和版权管理。通过上链管理价值较高 的馆藏数据,在全网范围广播拥有的数字资产权益,更有保障地进行版权管理;如果这种确权方式在行业 内达到普遍和规模应用,不仅可以溯源,还可以支持 用户方便地进行资源的全面搜集和循征;NFT 支持将 较为复杂的确权问题分成具体的多方面权利进行登记, 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形成行业共同维护管理的机制, 促进机构间的相互合作。此外,  GLAM 机构可广泛开 展与其他类型机构或个人的合作,开展跨界的文化活 动和项目,重构馆藏文化资源的价值。

(4)社区构建与附加权益

NFT 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概念,  能延伸出无数场 景,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应用场景,  NFT 数字藏品核心 的价值是构建用户社区和其社交属性。相较于传统的 数字文创, 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 NFT 汇集和沉淀用户, 为用户提供不同场景的服务,  如 NFT 读者证、作为荣 誉和激励的特殊 NFT、限量收藏的 NFT、基于 NFT 的图书馆元宇宙社交游戏或社区活动等。

虚拟读者证是未来读者身份的主要识别方式。使 用 NFT 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读者证,  可以不受地域 限制,跨越不同的机构或系统实现用户的身份验证。NFT 读者证不必受实体卡的卡面限制,  图书馆可以使 用馆藏资源的二创形成每个都独一无二的数字通证。 在此基础上,配合积分体系和激励机制,根据用户的 使用记录,赋予不同级别用户不同的特权和福利,如 发放荣誉勋章 NFT,为用户画像,空投一些用户可能 感兴趣内容的限量收藏版 NFT,  或结合兴趣推荐新书 或活动,保持用户联系,激励用户参与社交。

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区块链和 NFT 技术,通过开发一些虚拟现实的场景,制作一系 列以知识交流为目的的社交游戏,让用户以非常低的成本和更有趣的方式获取知识和价值回报,促进共同 兴趣的用户参与和互动。作为被大众信任的机构,图 书馆还可以主导开发基于 DAO 的用户社区吸引新时 代的读者,为其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在社区内开展 新型的阅读推广活动,鼓励用户对于图书馆资源的新 型创新和知识贡献。

4.3   图书馆发行 NFT 数字藏品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国内的 NFT 发行应考虑合规性问题。为  避免炒作和各种风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以联盟  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图书馆可开发行  业联盟链,支持 NFT 的合规交易。与公链相比,联  盟链保证了参与节点的可控性, 发行和流转的成本低,    对一些不适合对外公开的数据流转和共享,只在联盟  链上进行,可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这也符合图书  馆等文化记忆机构的需求。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大部  分都基于各自构建的联盟链发行,也存在流通性过于  受限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文化领域可在行业内构  建跨链的智能合约和生态,在合规范围内较好地促进  行业内的资源传播。但对 NFT 的法律性质、交易方式、 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等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出台,图书  馆等 GLAM 机构在发行 NFT 数字藏品时要及时关注  政策变化。

其次,知识产权问题。目前,基于联盟链的发行  审核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版权保护,但图书馆等机  构收集资源的途径有文献抢救、购买、捐赠、拍卖等  多种形式,多样的来源增加了确权的复杂性,如机构  一般对其收藏的文献资源不具有知识产权,只有使用  权,特殊情况下获取原作者许可或对其一些有再次创  作特征的数字信息资源可以申请知识产权 ,对于不  同资源拥有的权力范围也有不同。图书馆等 GLAM 机  构在发行 NFT 数字藏品时,  需要在源头上把版权归  属理清楚,上链前界定好产权共享的比例和规则,才  能更好地促进机构和创作者有信任地合作和权益保护。

5   结语

NFT 作为元宇宙的基础技术,对 GLAM 机构的 数字文创开发创新有着重要的变革意义,可以用来保 护数字版权、提高数字文创的价值、扩大数字文创的 受众并促进数字文创的创新发展。当然,长远来看,   NFT 技术带给图书馆等文化记忆机构的不仅仅是发行 一些数字藏品,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变革,为图书馆 的数字化内容资产化助力,为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和价 值提升、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拓展带来新的机会,在即 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在图书馆即将迈向 3.0 时代,   NFT 作为去中心化未来的基石和敲门砖,  将有无限的 应用潜力。

但 NFT 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炒作、圈钱等风险,  一些机构的退出让人们对 NFT 的应用不免存在一些疑  虑, 如是否能确保 NFT 与其代表的实物或资产的存储  位置的关联有效?NFT 本身是否真实可信, 价格是否  与其价值匹配?NFT 是否长期存在,在平台关停后会不会消失?技术安全性是否可以保证?对于 GLAM  等公共文化机构来说,机构的公信力和良好的声誉, 为 NFT 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用背书,  这些机构在资  源的保存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相关技术发展会  逐步成熟,能长期保证 NFT 不会消失。这是 GLAM  领域应用 NFT 的天然优势。对于这种新兴技术产物, 如何在一定的监管下发挥最大化优势,需整个文化行  业积极参与,探讨相关技术标准、促进发行和运作规范、 探索实践创新性的应用场景,以合作共促文化数字化  的良性发展生态。

发表评论

云瀚联盟-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