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数字人文中的IT推动力——一个ITer的感悟》——“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讲座”2025年第1期(总第36期)
2025年1月9日上午,2025年第1期(总第36期)云瀚“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讲座”成功在上海图书馆和线上同步举办。本期讲座邀请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亮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报告标题为《数字人文中的IT推动力——一个ITer的感悟》。线上线下共计10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亮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回顾了IT技术近20多年来在数字人文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作用,分析了IT技术如何促进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改变研究者的参与模式。
张教授指出,使用IT技术可使数字人文研究和应用“如虎添翼”的同时,技术与人文由于着眼点的不同也存在一些冲突。这些冲突经过磨合,技术与人文趋向于达成一些共识并培育出新的研究需求;在新技术发展下,现代数字人文应用应具备的特征包括:以数据(内容)为中心、支持时空信息、多渠道信息(应用)融合、社会化与群体智能、区块链确权、大语言模型(LLM)赋能等。
最后,张教授提出信息技术是数字人文的“杠杆”;区块链技术提供了“杠杆”的支点;可信的AI延伸了“杠杆”的力臂;基于日益丰富的大数据和AI赋能,数字人文需要探索新型研究范式。
互动交流
在讲座的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和线上观众提问踊跃,部分精彩内容摘记如下。
问: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想充分发挥群体智能的作用,应配备哪些技术支持工具?除了技术层面的设施,如何激励公众的参与度?
张亮:目前工具已相当丰富。自大约十多年前的Web 2.0时代起,各类交互网页技术便已具备让阅读者参与其中的能力,所以工具已经非常丰富了。对于第二个问题,需要一些激励措施,让公众付出有所得。激励措施不仅仅指经济激励,还包括声誉激励、资源激励、满足感激励等多种手段。例如为积极好学的参与者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开放原本无法访问的数据库、文献资料等。
问:张老师好,我是一名非通语种从业者,我们社科老师在从人文学科向数字人文领域探索时,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感到知识掌握困难,学习范围广泛,而 IT 从业者能快速给出方向和工具。若开设数字人文本科专业,应为学生开设哪些科学技术必修课?
张亮:我的观点和你不太一样。IT 从业者虽能快速提供解决方案,但未必能做好,因为他们缺乏领域知识。非 IT 人员,包括人文、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的从业者,拥有丰富的领域知识。40多年前,计算机只有少部分人能用,而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计算机,所以计算机技术一直在革自己的命,努力让不会用计算机的人也能使用。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武装自己,当IT人拿着笔不知道画什么的时候,你们可以画最新最美的画,发挥自己的领域优势。
至于开设什么课程,对于数字人文专业,技术发展已很成熟,工具众多。许多学科包括人文学科的人都在学习如 Python 语言等,入门门槛低。建议课程不要过多灌输技术细节,而是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开阔学生眼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可以联系 IT 人员合作。
问:感觉目前数字人文与文博系统的一些项目结合得较好,在图书馆范畴,我们能做的方向有哪些?
张亮:我回想起早年复旦大学图书馆秦馆长的一句话,他说图书馆的职责是做内容的揭示。我认为揭示内容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要将内容很好地呈现出来;其次,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习惯来呈现内容;第三,要揭示出读者未曾注意到的内容;最后,要将读者接触不到的内容解释清楚。我认为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
问:张老师,我们曾尝试通过众包方式让公众参与 OCR 识别纠错,但效果不佳,最终还是分批完成。同时,我们面临一个困惑:图书馆是为普通读者服务,还是为专业人士服务?我们能提供资源,但专业人士对我们的成果评价不高,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亮:我先回答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图书馆应该为不同读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基础服务面向普通读者,专业服务面向专业人士,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容展示和组织的个性化。建立用户画像,根据读者身份和需求,提供不同深度和专业程度的内容,如对 IT 专业人员多讲技术术语,对数字人文专业人员多讲相关知识。总之,图书馆应明确服务对象,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回到众包效果不佳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了解受众的需求,了解他们参与的动机是为挣钱、还是期待换取更多阅读资源。例如,为参与者开通上图的报刊文摘、历史文献、家谱等资源的阅读权限,或通过调整费率激励他们参与。
问:未来 10 年,我们应重点研究哪些具体方向?我们希望找到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或框架,避免浪费时间。
张亮:预测未来充满挑战,因为谁知道未来什么样!作为 IT 人员,我对数字人文了解不多,但我愿意给出个人建议。首先,明确我的服务对象是谁,需求是什么,这两点明确后,大体知道该做什么,但要避免凭现有技术强行应用。我不是人工智能和图书馆领域专家,可能会说的不太准确,我感觉例如上海图书馆,同时具备公共图书馆和专业情报所的职能,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公共服务方面,例如调研残障人士在使用图书馆时遇到的障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解决方案;二是进行高端情报分析,利用AI广泛收集资料并给出简洁明了的综述,揭示发展趋势。当然,隐私问题需关注,如为政府服务时,要妥善处理敏感信息。
课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