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健《AI 素养四部曲:理解、使用、评价与创建》——“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讲座”2025年第8期(总第43期)
7月15日上午10点,2025年第8期云瀚“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讲座”(总第43期)成功在线上举行。本期讲座邀请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信息研究学院终身教授秦健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报告标题为《AI 素养四部曲:理解、使用、评价与创建》。各平台共计1700余人在线参加了本次讲座。
点击上方链接收看直播录像
秦老师系统性地介绍了“AI素养四部曲”框架,包括理解AI、使用AI、评价AI、创建AI,涵盖从基础概念掌握到高级创新应用的全过程。报告为个人学习者提升AI素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图书馆开展AI素养培训、推进AI落地提供了参考。报告还针对不同受众(如教育者、研究人员、图书馆员)提供了具体实践案例,同时强调了需要以批判性的思维理解、评估并使用AI。报告最后指出AI素养没有“一刀切”的模式,需根据受众需求定制不同层级的AI素养培训。

互动交流
在讲座的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和线上观众提问踊跃,部分精彩内容摘记如下。
问:如何看待AI撰写学术论文?
秦健:AI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或筛选学术文章,也可以帮我们润色、翻译文章。我们可以用AI提供一些启示,但如果用AI写一篇完整的论文,质量与可信度存疑。当通过AI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文章时,还是应该去读原文,不能完全依赖于AI提供的总结,需要亲自进行验证。
问:AI素养理论框架与布鲁姆认知分类之间有何差异?
秦健:布鲁姆认知分类是一种学习理论,而AI素养理论框架不是。但因为AI素养从本质上来说是学习的一种活动,它可以将布鲁姆认知分类中相关的动词引入到 AI 素养的框架里面,所以两者是一种引用的关系。
问:AI素养和信息素养有何关系,信息素养会过时吗?
秦健:信息素养不会过时,它和AI素养有紧密联系。在信息素养里经常提到,可以通过出版社、作者、信息来源等来判别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AI素养同样强调批判性思维,要求对信息进行评估审辨。此外,信息素养中的信息伦理提出应有能力判别虚假信息、错误信息;AI素养也同样强调信息的辨别,两者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对象不同,信息素养对象涵盖各类信息,比如出版物,新闻,社交媒体信息等,但AI素养面对的是AI工具的输出数据。
问:您所在的高校是如何对在校师生进行AI 素养培训的?
秦健:在学校层面我们新建了数字策略首席专家职位,规划学校如何应对技术发展。学校没有强制开设AI素养课程,但是有很多相关课程,嵌入了AI素养的内容。例如在学院层面设置了“可信赖AI”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发布AI使用指南,要求学生在成果中标注哪些内容借助了AI等等。
问:金字塔框架中“创建AI”是AI素养的第四层,秦老师对图书馆AI应用创建有什么建议?
秦健:“AI创建”是一个需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尽管现成模型降低了开发门槛,但实际应用中仍需大量调试与磨合,涉及显著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中大型图书馆开发AI需组建专业团队,明确未来三年的核心需求,评估服务受众规模与成本效益,避免开发成果过时或闲置。作为公共机构,需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开发成果具有价值。
课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