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IT应用十大趋势

图书馆IT应用十大趋势

2023年02期【本期推荐】

作者:蔡丹丹,张智敏,贺晨芝,刘炜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行业正在悄悄发生深刻变化,从自动化、数字化,开始迈向智慧化,智慧图书馆建设已成大势。本文结合近年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与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趋势,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与头脑风暴,聚焦了图书馆行业未来几年可能兴起的十大 IT 应用趋势。总体而言,智慧图书馆加速落地;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已开始形成新的生态;云原生技术普及带来的应用模式使图书馆“买来即用”不再可行;资源细颗粒度加工使图书馆更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区块链和 Web3.0 等技术带来数据资产化确权,引起图书馆3.0 升级;馆藏特色资源基于内容的深度揭示进一步巩固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浪潮中的地位;结合机器人、虚拟人提供多样化服务,将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新基建赋能图书馆服务能力再造,以网借巩固图书馆总分馆和联盟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助力图书馆事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图书馆IT应用十大趋势

0 引言

智慧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人工智能阶段在图书馆行业得到综合应用的结果。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正逐步落地,围绕智慧图书馆的各项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图书馆行业正在悄悄发生代际跃迁,这是技术和需求双重因素的强烈推动使然。撮其要旨,我们在今后数年大致可见十个方面的扎实推进,它们是:全面应用各类智能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形态初显;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图书馆 IT 架构进入到“云原生”时代;细颗粒度内容描述成为图书馆资源组织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逐渐成型的 Web3.0 赋予图书馆 3.0 以新内容;区块链技术开始扎根图书馆资源管理;图书馆特藏成为数字人文服务的生力军;机器人馆员成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网借服务结合智能化立库建设成为提升传统图书馆服务效能的重要模式;区域一体化呼唤图书馆一网通办多用户互认资源共享进入新阶段。以下分别简要阐述。

1 智慧图书馆应用落地,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期

智慧图书馆建设正在加速落地,相关标准规范的研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各地新馆建设均以智慧化作为目标,智慧空间与数据智能应用并蒂开花,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2021 年 6 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智慧图书馆已经从研讨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各地图书馆智能化建设也加速落成。陈超等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指馆舍(建筑)、服务、业务和管理等全面实现智慧化运行的图书馆。吴建中等提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能和个性化的应用,提出智慧图书馆不是一个单一的、纯技术的信息化服务系统,而是高度整合的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吴政将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功能分为智慧业务、智慧服务、智慧空间等三个功能方面。刘炜认为通过综合采用各类智能技术,能够以自动或无人的方式全面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毫不逊色于由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

行业内普遍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指能够提供“智慧型”服务的图书馆,所谓智慧型服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空间能够提供大量的“无人”或“自助”服务;二是后台能够通过对用户需求的自动感知而提供精准的、高质量的服务。

前者主要指图书馆的智慧空间服务,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更多的无人服务,例如自动控制、无人借阅,网络借阅、预约、导航、参考咨询、信息发布、机器人服务,灯光、空调、电梯、窗帘等都能够根据环境感知自动调节等等。智能建筑与智能管理密切结合、建筑管理和空间管理无缝对接,空间的创意化智慧化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后者依赖于图书馆的智能数据应用,这是第三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图书馆与时俱增的数据中蕴藏着巨大能量, 可以进行精准管理和精细服务, 用大数据发现图书馆服务新问题、新空间、新路径, 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图书馆可以进行实时精确的服务效果评估, 提升服务管理的现场协调能力, 实现对服务的各类资源进行即时快速的精确调控。通过对读者借阅数据的深入分析, 可以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评估, 不断调整完善图书馆的采访政策。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资源服务,例如搜索界面个性化、结果排序个人化、自动推荐、通知,绘制读者画像进行精准推送。

2 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投入运行,行业应用新生态加速成型

随着上海图书馆等一批新建图书馆成功应用 FOLIO/云瀚平台,不仅标志着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在国内正式落地运行,有了成功案例,而且预示着由图书馆主导的 IT 应用社区正在形成,有助于催生出一种基于图书馆社区的、兼容未来图书馆未来需求的软件应用生态。

吴建中先生提出,从代际更迭角度来说,图书馆正进入“第三代图书馆”时期图书馆发展经历了由以纸质馆藏为中心到以业务管理为中心,再到以用户为中心。上海图书馆陈超提出,新一代图书馆已进入智慧化发展阶段。伴随三代图书馆的发展,目前图书馆系统也正在形成第三代全新的系统即“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图书馆服务平台”(Library Service Platform,简称 LSP)这一概念最初由MarshallBreeding 于 2011 年 8 月提出,是相对于上一代“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ILS”而言、应用于全媒体全流程资源管理、并提供资源发现功能的图书馆 IT 解决方案,对应于过去 C/S 或 B/S 架构,一般都是以 XaaS 方式提供云服务,因此被称为“平台”。

由于图书馆软件应用市场的规模限制,目前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 LSP 解决方案,较为主流的国外产品主要为 Exlibris 的 ALMA 和 OCLC 的 WMS,上海图书馆所采用的以开源 FOLIO 为基础的云瀚平台属于最新的基于云原生技术的平台,在技术上又有一些新的提升。以及在 EBSCO 全力支持下发展迅速的 FOLIO。这些 LSP 产品的应用方式不尽相同。比如 Sierra、Alma 等是直接购买成熟云服务的产品,通常不支持本地云安装,且数据集中存放,被认为有一定的安全风险。目前国内有一些大学图书馆选择这种方式。但也有一部分图书馆选择私有云或混合云的搭建方式,更适合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要求采用政务云,以及高校图书馆采用校园云服务的政策限制,通常更具有灵活性,个性化程度更高,但运维比较复杂,适合服务方式复杂、资源类型众多且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大馆。云瀚平台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选择。随着云瀚 SaaS 服务的成熟,将来云瀚社区也能向广大基层图书馆提供规模化低成本的云服务。

对这些先行尝试新一代平台的图书馆来说,之所以选择搭建“图书馆服务平台”,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大数据时代,面对云架构和移动互联,图书馆缺少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面对云架构和移动互联,图书馆起初是选择开发多种应用以及手机适配的 H5 小程序来支持手机,所以很多大型图书馆会有 100-200 个,甚至数百个系统。这数百个系统互相之间底层不打通,数据不共享,它们都是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急需一个平台能够整合。但是这个时候图书馆原有的,在 web2.0 时代很先进的集成管理系统,已经满足不了图书馆的 IT 需求,导致图书馆的一些业务和服务又退回到了手工时代。

只有到了云时代,选择基于云架构和云原生的新一代平台,图书馆的这些孤立的系统才能基于 API 进行整合,图书馆的业务才能够灵活、具有扩展性,同时系统在升级的时候能够渐进的升级,而不是推倒重来。图书馆需要的“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模块化应用环境,应该能灵活地支持未来图书馆的各种已知和未知的业务。

因此,以 FOLIO/云瀚为代表的 LSP 模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FOLIO/云瀚采用平台加服务的模式,提供了多种渠道进行社区沟通,同时 FOLIO 的开发运维目标是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环境。随着图书馆服务平台图书馆服务平台开发和应用进入新阶段,由于具有实际落地的实操性和低门槛性,并且依靠图书馆主导的社区提供技术支持,以FOLIO/云瀚为代表的 LSP 模式,有望成为今后 5-15 年图书馆 IT 应用的主导模式。

3 云原生架构得到普及,赋能行业技术升级

基于 SaaS 的行业云服务成为主流。政务云和校园云为主导的混合云服务成为趋势。应用模式开始向云原生迁移。平台加应用模式流行,开源趋势加速开放,前中后台独立,API 整合,低代码无代码开发降低应用门槛,行业应用商店脱颖而出。

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3个服务层次。其中 SaaS 是云服务的核心层,所有云服务都必须通过 SaaS 得以实现。所谓“云平台”就是由网络中的“云”来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协同工作,这些是通过云计算技术来实现的。而云原生(cloud-native)指包括微服务(microservices),容器化,容器编排,开发运维一体化(DevOps)等软件架构和应用模式,是一系列最佳软件实践的汇总,这种方式还能更好地支持基于 API 的应用耦合和开放标准,因此很容易提供基于接口标准的应用组合,甚至建立自己的应用商店和应用生态。虽然也称为“云”,但更加灵活、可扩展,与早期的云服务有了很大不同。

此外,如政务云、校园云等混合云服务的优势也日益凸显。混合云是指将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构建。政务云可以提高政府内部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交流效率,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智慧校园云平台可以对不统一的各类业务平台中的数据进行统一格式转换,从而实现在网络上统一管理校园网中的各个业务系统。

同理,对于知识服务领域,对于图书馆行业来说,基于云技术的平台同样是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整合资源、进行数据统一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Exlibris 的云服务平台,以及 FOLIO/云瀚搭建的基于云原生的平台,已经在众多图书馆开始落地搭建。

上海图书馆正在建设的 FOLIO/云瀚采用平台加服务模式,可以进行敏捷开发,项目某一部分的改动或者问题,都不会影响整体和未来的发展。如前文所述,相较于其他应用云服务的平台,基于云原生的 FOLIO/云瀚对图书馆更能支持已知或未知的业务,是面向未来的图书馆服务平台。由此可见,云原生本身的优势将吸引图书馆的 IT 应用模式向其迁移,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将会是基于云原生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基于 SaaS 的行业云服务成为主流,政务云和校园云为主导的混合云服务成为趋势的大背景下。随着类似 FOLIO 等平台的落地,图书馆的应用模式可以预见到将开始向云原生迁移。FOLIO 的平台加应用模式由于具有前中后台独立、API 整合、低代码无代码开发等优势,可以显著降低应用开发门槛。由此,在图书馆行业中,平台加应用模式开始流行,开源趋势加速开放将成为新趋势,相信未来也将有图书馆行业的应用商店脱颖而出。

4 资源描述走向细颗粒度化,助力图书馆开展数据驱动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资源描述的细颗粒度化引起重视。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可望使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和内容服务得到升级。

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编目与组织揭示基本上以载体属性的相关描述为主,很少涉及内容特征。而大多数读者希望能够直接、精准、尽可能多地获取所需信息,这时搜索引擎成了图书馆目录查询的直接竞争对手。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在细粒度化建设中,日益成熟的机器学习技术,使资源文本 OCR 识别准确率不断提高,自然语言处理也加快了资源内容知识抽取速度。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已经做好的标引,对现有的资源重新聚类,自动形成主题化、专题化的分类揭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资源细颗粒化建设提供了数量及质量上的保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图书馆有可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源描述及内容揭示信息,资源描述的细颗粒度化已不再是成本高昂、遥不可及的事情,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资源细颗粒度化加工成为图书馆提供内容服务的新的发力点。因此,国家图书馆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推进中首次将资源描述的细颗粒度化加工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对行业资源加工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5 Web3.0 升级换代,图书馆 3.0,蓄势待发

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整体互联网环境在向下一代迁移。Web3.0 和元宇宙等概念被引入图书馆,成为热点,有望继 20 年前轰轰烈烈的图书馆 2.0 运动一样,引发图书馆向 3.0 升级。

通常认为,Web1.0 是内容的互联网,Web2.0 是社交互联网,而 Web3.0 是价值互联网,用户在其中可以拥有虚拟资产。正如图书馆 2.0 是 Web2.0 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一样,图书馆 3.0 是 Web3.0 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Web3.0 最早是发明万维网的英国计算机科学家 Tim Burners-Lee 提出的语义万维网,但一直没有得到公认,直到 2014年以太坊的主要开发者 Gavin Wood 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万维网,这个概念才开始得到普及并深入人心。而现在人们把区块链、虚拟货币、NFT、元宇宙和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一系列新概念都作为 Web3.0 的特征,于是这些概念也逐渐开始在图书馆热了起来。

元宇宙通常被认为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技术角度来说,web3.0可以看成是元宇宙的底层技术,而元宇宙是 web3.0 的前端和外在表现。而图书馆 3.0可以包括一切利用区块链、元宇宙、AR/VR、数字孪生、NFT 等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6 区块链技术走向实用,带来图书馆资源确权和版权管理新方式

区块链技术很早就有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尝试。国家图书馆于 2021 年依托区块链技术推出了中国战“疫”记忆库版权与内容管理平台,上海图书馆也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为图书馆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了先行探索,去年国家图书馆又在“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中列入以区块链方式存储图书馆细颗粒度加工的资源元数据,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正式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学习会议中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不是指单一的一项新的技术,《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提到,区块链是分部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基于共识机制区块链的所有节点可以共同维护这个区块链网络,任何节点失效都不影响正常工作。同时,区块链依靠哈希函数运算进行加密记录,区块间依靠哈希指针链接,哈希算法下数据记录的哈希值具有唯一性,任意数据的微小修改都会导致哈希值变化。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数字对象具有唯一性、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的特性,从而使网络上的行为、数据、资源能够循证和资产化。

因此区块链不仅能使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得以确权和长期保存,而且能够使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图书馆独一无二的数据资产。在资源确权方面,区块链的优势在于资源的登记、存储、监管,将区块链引入数字出版服务,可以规避数字资源的版权纠纷,为确权、用权与维权矛盾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在版权管理方面,版权人可以在区块链上登记确认版权,区块链能够记录版权人的权利信息和作品信息,并且在后续交易环节也可以全程公开留痕,而且还可以实现直接交易,既保证安全性又能提高权利人收益。

图书馆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图书馆自有数据资源或特色数据资源进行上载。在链上的其他馆可通过自身权限进行下载。一方面,可以满足更多读者需求,也可以避免资源重复购买,节约了社会成本,有助于共建共享和开放存取;另一方面,对于馆藏特色资源,区块链也可以保证图书馆的自有数据资源的确权。

7 数字人文渐成大潮,图书馆界当仁不让成为主力 

图书馆特藏借助数字人文而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特藏资源是各图书馆多年来累积、购买、收藏的特色资源,如家谱、古籍、地方志、碑帖等,都蕴藏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人类记忆机构的特藏资源是人文研究重要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也是数字人文的起点和一项必须的基础工作。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研究从早期利用计算机实现人文资源的全文检索排序,发展至基于语义网、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用户贡献内容、AR/VR 等技术进行数据加工、知识生产、内容展示,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图书馆作为文化记忆机构,收集、加工、整理并利用这些特藏资源进行数字化数据化加工,提取细颗粒度知识信息,建立关联关系乃至知识图谱,在已有的资源元数据及资源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特藏内容及知识,使特藏资源进一步发挥价值,助力新文科建设和人文学科基于数据的研究,是图书馆重要职能。

图书馆通过数字技术对特藏资源进行加工是一个成本高昂的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提供新的可能,目前只是刚刚开始,还将大有可为。

8 机器人应用备受瞩目,引领智慧服务全面提升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服务走入图书馆。机器人在图书馆的应用从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对图书馆人力都是一个补充,利用机器人替代人力进行很多重复性劳动,例如图书盘点、整理、搬运、上下架和借阅等,目前已基本成熟;利用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进行人机交互、回答问题、提供咨询等服务,也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解决了传统的咨询服务受节假日、馆舍物理空间、馆员知识储备等限制问题。未来机器人随着机器人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可望有更多的图书馆将馆员从繁琐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此外,一种伴随元宇宙而产生的虚拟数字人也已进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在新近开放的东馆中引入了哔哩哔哩的虚拟人“洛天依”,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虚拟数字人具有人的外观、行为甚至思想的可交互的虚拟形象,可赋能智能问答、虚拟讲解、阅读推广、讲座培训、少年儿童读者教育、特殊群体读者服务等多种图书馆服务场景。为增强读者黏性,未来图书馆利用机器人、虚拟数字人进行阅读推广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机器人和数字虚拟人在图书馆服务中不可能完全替代自然人,它们目前通常只能根据特设的场景进行反应,没有感知,不会变通,更无法提供人文关怀,更多管理、运维、复杂的以及需要创意的工作还需要由人来完成。机器人、虚拟数字人只能作为图书馆员的智能手臂、数字替身。图书馆需要机器人、虚拟人和自然人进行优势互补、互相赋能,未来的图书馆一定是由采用统一驱动引擎的机器人、虚拟人在图书馆员的调度管理下,三位一体,一同为读者提供服务。

9 网借服务结合智能立库,图书馆借阅服务呈现网络效应

网借正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配。结合立库技术,改变图书馆物理馆藏服务/流通的业务模式,促进总分馆和区域行业联盟向深层次发展。

网借服务能极大地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弥补图书馆服务网点的不足,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激发广大读者读书看书的热情。据文化和旅游部 2021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 截至 2021 年末, 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3215 个, 平均每 43.92 万人有 1 个县级以上图书馆, 相较国际图联每 5 万人一座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网点覆盖密度标准, 我国差距较大, 与读者需求也有较大距离。然而,国内实体图书馆建设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剧增, 而网借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且投入少,而更便捷的借阅方式也将大大提高图书借阅量。

2014 年,苏州图书馆结合成熟的物流服务首次推出“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2020年,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强馆际合作促进公共文化融合发展,长三角公共图书馆网借图书服务联盟成立。截止 2021 年 7 月底,全国共计 9 家省级图书馆,90 家市级图书馆,46 家区县级图书馆接入网借服务。网借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配。

作为一项图书馆传统流通服务的延伸服务,网借服务整个业务流程中涉及多个实体和不同系统,有多种角色参与其中。随着网借服务的深层次发展,需要接入现有的城市书房、总分馆体系,接入本市内其他区县馆、市馆,实现资源共享,对接其他城市馆,实现跨城市的网借服务。根据平台特性和跨区域资源共享的需要,区域行业联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借阅服务共融、阅读平台共建、创新文旅融合、共建分享读书会等领域的实践探索。

智能立体书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图书馆图书借阅时间和仓储空间问题。智能立体书库与网上借阅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了图书的全自动出入,读者最快 5 分钟可实现馆内借阅,大幅提高了图书使用和流通效率,为图书馆创建更加高效、智能的网借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目前立库技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品牌都不太成熟,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优势。因此,立库技术的标准化、模式化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10  新基建促进区域一体化,加速图书馆一网通办用户互认资源共享

新基建赋能图书馆服务能力再造,多网融合、一网通办、多码统一、区域互认的区域图书馆一体化服务成为趋势。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响应民众呼声,政府鼓励各区域开展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9 年 12 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需积极响应改规划纲要,以此为目标,尽早实现图书馆服务区域一体化。同样,国内珠三角和津京冀地区也都有类似的一体化规划。

图书馆服务的区域一体化包括用户认证一体化、数字文化资源一体化、基本服务一体化等特征,不仅需要统一的制度与规范,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一体化建设促进图书馆高质量均衡发展。以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为例,不同馆之间的用户身份的互认证是实现一卡通的基础,目前主流的实现方式为以单点登陆代表的身份认证,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可通过去中心化的身份认证实现用户认证一体化,由用户保管自身身份信息,有选择地提供给各机构认证。对数字文化资源化一体而言,2022 年推出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提到要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 5G 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图书馆可以结合5G 边缘计算与区块链技术,对图书馆而言,以区域内各分馆为节点,采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在 5G 网络通信保障下,让任意节点的任务权限与共享均等化,同时可保障资源安全性、可靠性与隐私性,打通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壁垒,为公众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文化资源。此外,如趋势 9 中提到图书馆网借服务联盟的成立,通过建设网上借阅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消除区域阅读资源差别,也是图书馆区域一体化的服务之一。

如上所述,要实现图书馆区域一体化,离不开多网融合、一网通办、区块链、5G通信、大数据中心等各类信息基础建设与政策支持。国家自 2018 年提出新基建概念,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打造产业的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建设至今,各领域基础建设都已初见成效,图书馆应抓紧国家新基建这一契机,尽快开展图书馆服务区域一体化建设,推进图书馆服务均衡、高速、高质量发展。

11 结语

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图书馆应用日新月异。本文所提出的图书馆 IT 应用十大趋势,综合了国家规划、政策导向、专业文献、研究报告以及各类会议报告专家访谈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可能没有遗漏,一定还有很多认识不够深刻或未及归纳整理的内容,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技术方向,例如自然语言处理 NLP 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 AI 进展、ChatGPT 应用、元宇宙应用、中台技术、生物识别、隐私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等,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趋势性意见,因而没有列入。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

发表评论

云瀚联盟-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